无尘室是控制污染物的重要设施,广泛应用于制药、半导体制造和生物技术等行业。创建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无尘室环境,能够有效降低产品缺陷,提高产品质量。以下是创建无尘室环境的关键步骤和考虑因素。

1. 确定无尘室等级
无尘室等级通常依据国际标准如ISO 14644-1进行分类。该标准将无尘室分为多个等级,等级越低,允许的颗粒数量越少。例如,ISO 5级的无尘室中,0.5微米及以上的粒子浓度应低于3,520颗粒/m³。
- ISO 1级:最大颗粒浓度 ≤ 10/m³ (0.1μm)
- ISO 5级:最大颗粒浓度 ≤ 3,520/m³ (0.5μm)
- ISO 7级:最大颗粒浓度 ≤ 352,000/m³ (0.5μm)
2. 设计与布局
无尘室的设计应确保空气流动的合理性。建议使用“层流”设计,以保持空气的均匀流动,减少死角,使污染物快速被排出。布局中需考虑设备、人员流动及材料进出。
- 层流设计:确保空气从上到下或从侧面均匀流动
- 人员动线:避免交叉污染
- 设备配置:减少空间占用,优化清洁

3. 通风与空气过滤系统
有效的通风与空气过滤系统是无尘室的核心。高效率过滤器(HEPA或ULPA)是常用的选择,HEPA过滤器能捕获99.97%的0.3微米颗粒。
- HEPA过滤器
- 效率 ≥ 99.97%
- ULPA过滤器
- 效率 ≥ 99.999%
- 通风换气率
- 每小时换气次数 ≥ 20次(根据无尘室等级而定)
4. 温湿度控制
无尘室内的温湿度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,以防止静电和材料湿度影响。一般要求温度在20-22摄氏度,湿度在30%-60%之间。
- 温度:
- 20-22°C
- 湿度:
- 30%-60%
- 静电控制:
- 使用抗静电材料和设备

5. 维护与监测
定期的维护和监测是确保无尘室长期有效的关键。应定期检查空气过滤器、温湿度和颗粒计数,并记录数据以备审查。
-
- 空气过滤器更换频率:每6-12个月
-
- 颗粒监测频率:每月一次
-
- 温湿度记录:每日监测并记录
6. 人员培训与管理
对无尘室内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,确保他们了解无尘室操作规程。佩戴适当的防护服、手套和口罩,以最大程度降低生物和物理污染。
- - 培训频率:每年一次
- - 防护装备:无尘服、手套、口罩
- - 进入规定:严格控制人员进入
创建无尘室环境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,包括设计标准、空气质量、温湿度控制等。遵循国际标准的建议和要求,将有助于建立一个高效、可靠的无尘室。
相关标准规范列表
-
ISO 14644-1:无尘室及相关受控环境的洁净度等级
-
ISO 9001:质量管理体系要求
-
ISO 13485: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
-
FS209E:美国联邦无尘室标准(已被ISO 14644取代)